姓氏文化探源——李姓
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,在中国历史上,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,先后建立有:大成、西凉、凉、吴、魏、唐、楚、后唐、南唐、大蜀、西夏、大顺等政权。
姓氏起源
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,有以下这几种说法:
1、 源出嬴姓说。
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,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,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(掌管刑法的官) [1-2] ,遂以官命族为理氏,古人认为木子李,十八子李,从木,古同“理”,所以慢慢的他们的姓氏就改为了李氏,得姓始祖为李利,李耳即老子为十一世
2、源出姬姓(虎图腾)说。
商朝时期,有周的同姓后裔,名巴人,居钟离山。周武王灭商后,封巴人于巴称巴子国。公元306年,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,史称成汉,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。
巴人以虎为图腾,巴语读虎为李,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,巴人崇仰汉人之姓,遂依音用李姓。
另外还有许多李姓后人是源于封赏赐姓。
李白
说起李姓后人,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了。现在的孩子也不管懂还是不懂,稚嫩的童音:“床前明月光,疑似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欢交友。
李白自小就十分聪慧,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云:“五岁诵六甲。”六甲,是当时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。开元三年,李白十五岁。已有诗赋多首,并且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。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,好剑术,喜任侠。开元六年,李白十八岁。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。往来于旁郡,先后出游江油、剑阁、梓州等地,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。这些都为他以后书写大量的诗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
李白的诗歌飘逸,洒脱,无拘无束。他是一个自由散漫惯了的人,仕途的不得志让他寄情山水,整日里的郁闷都化在酒樽中,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句若天籁,余音绕梁。同时他做诗要极有分寸,见好就收,绝不做作。一次去登黄鹤楼,眼界开阔,清风扑面,不禁诗兴大发,谁知,看到了“白云千载空悠悠,烟波江上使人愁”的句子,不禁叹息,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,自此搁笔,再不言诗。
杜甫称其文笔,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”希望我们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可以静下心来,品一品诗仙那诗中流露出的人生如梦、及时行乐等思想。
李鸿章
说完古代的李姓名人,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位现代的李姓名人:李鸿章。
李鸿章晚清名臣,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,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“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”,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“东方俾斯麦”,慈禧太后视其为“再造玄黄之人”。与曾国藩、张之洞、左宗棠并称为“中兴四大名臣”。死后追赠太傅,晋一等肃毅侯,谥文忠。
虽然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,但其实每一次谈判,他都据理力争,然而无奈国家羸弱,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。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,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,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;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,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。
李鸿章为清朝的发展也算是尽心尽力,慈禧称赞他是“再造玄黄”之人。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,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,感叹说:“大局未定,倘有不测,再也没有人分担了。”所以大家在看待这位历史人物的时候,应结合时代背景,来客观的评价。
姓氏文化
郡望
陇西郡: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,因在陇山之西李氏族谱 得名。相当于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。
赵郡:汉高帝四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,治所在邯郸。东汉建安年间改为赵郡。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、邯郸一带地区。
顿丘郡:西晋时置郡。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。
中山郡:汉高帝置郡。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。广汉郡:汉时置郡。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,其开基始祖为李尚(李广之父)。
此外还有渤海郡、襄城郡、江夏郡、梓潼郡、范阳郡、南阳郡等。
堂号
陇西堂: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。
青莲堂:唐代大诗人李白,号青莲居士。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,便以“青莲”作堂号,永示缅怀。
此外还有赵郡堂,平棘堂等。